一個人旅行的第一站之七— 新加坡杜莎夫人蠟像館20240815
一個人旅行的第一站之七— 新加坡杜莎夫人蠟像館
造訪杜莎夫人蠟像館今天一早起床打算再度造訪聖淘沙第二站裡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一路再到怡豐城看到大食代有豆漿油條,突然好想吃喔!昨天晚上就一直想念台灣的早餐餛飩湯,在這裡都沒有這類型的早餐,所以看到這個小店,馬上買來吃解饞,有蘿蔔糕,年糕等。吃完再度踏上聖淘沙,準備拜訪杜莎夫人蠟像館,為了方便昨天晚上從kkDAY買了標準票,因為很晚了所以沒有等到郵件就睡了。沒想到這個動作,卻使自己碰到麻煩,郵件不能當做門票,只能下載憑證。心想這張票今天一定要用完,就在陽光下一直處理,但因為手機網路不如電腦快,一直無法處理。決定還是回旅館用電腦下載再來一次,既然決定要來就一定要完成。所以又坐MRT回旅館用電腦下載後,處理完後再度坐MRT到杜莎夫人蠟像館,這樣坐來坐去我都覺得自己像新加坡人了。
寶萊塢明星夢
杜莎夫人蠟像館的第一站是寶萊明塢明星夢,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印度明星,這裡彰顯一位明星的生活,所以有化妝間、導演椅、攝影棚等演藝事業常常用到的用品。剛進去的確被活靈活系的蠟像嚇了一跳,真的好像喔!在這裡,獨旅是一個挑戰,因為要跟雕像照相,總不能一直用自拍棒和找人幫忙照相,因此我不管別人會覺得很奇怪,就一直用站立的自拍棒拍照,很多人看到我這樣都相視而笑,一直到最後,有一位外國女孩和女店員主動幫我照湯姆克魯斯和一位韓國明星,我發覺這兩張照片笑得最好,哈哈,可能我不習慣在沒有人的鏡頭下燦笑吧!

新加坡歷史精神的介紹
接下來就是新加坡歷史與精神的介紹,這裡是把新加坡的歷史綜藝化,但我覺得這樣可以讓人民與遊客馬上重點式的認識新加坡。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1818年末,印度總督哈斯丁勳爵(Lord Hastings),決定授權明古連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在考察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
第二天,他就與天猛公簽訂初步的協定,在當地建立一個貿易港,。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當時新加坡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一塊殖民地。而且,英國曾經在拿破崙戰爭中對荷蘭施與援助。到1820年時,新加坡開始為英帝國產生利潤,三年後,新加坡的貿易額已經超過檳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地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
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前所未有的繁榮,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八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區域內的移民。到1860年,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其中華人占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占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占到8.5%。殖民政府採取許多措施來解決新加坡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於1877年委派威廉·必麒麟出任華人保護府,照顧新加坡華族社群的需要,尤其是控制苦力(俗稱「豬仔」)的非法貿易和阻止婦女淪為妓女。1889年,總督史密斯禁止所有的私會黨。雖然如此,許多社會問題,如住屋短缺和衛生水平低下,一直到二戰時仍未改善。1906年,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新加坡設立南洋分會;一時間,南洋華僑踴躍的捐款,間接支持該會的革命活動。
在館中日治和馬來西亞時期的資料都不多,只有普遍性的展示以往人民的生活,例如以前的交通工具、叫賣、占卜小販等

其中有一個部分是還原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針對馬來西亞的投降儀式是在新加坡完成了,這個館特別以特報和電視牆的方式,還原當時的情境,沒有用很多文字,都是播放當時的影片,讓事實呈現。

下面的燈箱可以看到新加坡近年來的重要大事紀。

看完展示後,突然到了一個船屋,稱為新加坡精神,就是坐在一艘船上觀賞新加坡著名的景點與文化,有魚尾獅、聖淘沙、金莎酒店等,還有華人的新年、粵劇表演等,突然覺得這樣也可以變成一個景點,也蠻有創意的。
政治人物的蠟像
看完新加坡的歷史,一轉彎進看到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毛澤東、曼德拉、甘地、習近平、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歐巴馬、莫迪。好多印度人站在莫迪前面雙手合十照相,我跟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照相,感覺自己也優雅了起來。

運動明星的蠟像
過了政治區馬上到了運動明星區,有些蠟像耳熟能詳,像拳擊冠軍阿里、打籃球的姚明、打高爾夫的老虎伍茲、網球小廉斯、還有板球、足球等重量級明星但我不太熟。阿里和姚明都好高,連小威廉斯都一樣高,我根本照不到他們的頭,在他們旁邊我變得好嬌小。

電影歌星的蠟像
接下來就讓我驚呼連連了,一轉彎看到李小龍和成龍,真得栩栩如生,動作就像在真的現場看到一下。佩服他們的製作過程。
接者是我的合照展囉,首先第凡內早餐的奧黛麗赫本、風情萬種的瑪麗蓮夢露


留言
張貼留言